他们的表演方法论
来源:淘金反波胆app下载 发布时间:2024-02-24 21:03:57
表演中有三个方法——真听、真看以及真感受。它们看似彼此独立,实际却是一体的三面。它们都要求表演者打开自己,完完全全感受当下,不因恐惧镜头而自我封闭。在这样的概念下,感性需要高于理性,让本能先行,用最直接的反应来建立经验,再通过经验来完成对于角色的想象。
NOWNESS原创 #TeamB 系列全新短片《想象的像》,与演员牟睿妮和刘润南共同完成4段表演。他们自学习表演起,便感受到了这种“真实”的力量,身体力行,用感官记录着自己的生活,将想象填补进真实与虚拟的空隙。也是在这种感受与想象间,他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
在导演洪常秀的作品《克莱尔的相机》里,由伊莎贝尔·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克莱尔喜欢用宝丽来记录周遭发生的一切。她坚信摄影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,这种力量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。大概是受到了影片中这种命运感的牵连,牟睿妮也慢慢养成了用相机记录生活的习惯,开始用影像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。
翻开牟睿妮的社交账号,可以感觉到她用相机记录下的瞬间情绪。后来,她干脆开设了一个“专栏”,里面满是她自己拍摄的或是他人记录下、关于她的胶片相片。显影在胶片上的,有夜间都市的霓虹光影,也有晨间公园里的亭台楼阁,或者通常就是生活中的偶然一角……这些影像记录就像是一本由画面构成的牟睿妮私人日记,向每一个访客展现着真实的自己。
最初,牟睿妮也喜欢写些文字,但跟着时间的推移,分享的内容渐渐用纯粹的相片来代替。这并非是一种表达欲的丧失,在她看来,这反倒是一种成熟的表现。相比互联网片面的记忆,牟睿妮开始更愿意相信生活本身的重要性,纸质的留存比网络的表达更重要。
牟睿妮变化,从某一些程度上来说,也与她学习表演、成为演员的经历有关。回忆起自己学习表演的时光,她印象最深的不是老师在表演技巧上的教授,而是其对“思考表演”这一观念的植入,即要先想象人物的心理健康状态,再去反推他们要呈现出来的表演形式。
在牟睿妮的学习过程中有过这样一个训练,学生需要站在一个空间里,发出自认为能够与空间匹配的声音。“有些人一开嗓就能感觉声音充满了整个屋子,而有些人哪怕叫得再大声,他的音量也无法填满一个空间。”在牟睿妮看来,这件事就如同表演一样,有些玄妙。它考验的是大家对于空间的想象,也是一种技巧学习。
方法论的建立不仅仅为她在演绎角色时创造了更多可能和灵活性,也为她感受日常生活提供了空间。“我从前是一个只从黑白两面判断事物的人,后来发现,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有千万种色彩。而其中颜色的呈现,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角度。”视角的转变和增加,让她眼中的生活出现了更多以往不曾察觉的趣味。她开始尝试突破自己的人生角色,体验做造型,大胆尝试冬泳、跳海……不为导向某个特定的结果,只求给作为演员的想象力提供一些养料。“不管成功与否,总会有一些部分可以让我获得启发。”
关于如何达到“好的表演状态”,牟睿妮坚持用真实演绎真实,“当我在表演一场悲伤的戏时,我是真实地感到了悲伤。而在表演一场开心的戏时,我也是真实地觉得开心。”情绪的表露不是一种必须,而是一种自发。
这就像她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。拍摄电影《山河小叙》时,第一次作为演员参与制作的牟睿妮,感受到了一群人聚在一起创作的纯粹。“那种天时地利人和带来的感受很难形容,只知道每天都舍不得当天的日落,同时又特别期待第二天的日出。”正是这样真挚地感受,发自内心产生地情绪,才会有充沛的想象力和诚挚的表达。
三年的停滞让他整个人都变得有些急躁。于是当日常回归正轨,刘润南也开始尝试通过不同的体验拉回自己的情绪。不拍戏的空闲时间,他就练习书法,借助一撇一捺的起落来静心;阅读王阳明的心学,探索本心的过程则为他解开了心中遗存许久的疑惑。
最直接的放松莫过于旅行,年底停留三亚的一周,让他找回了长时间出走的能量,“落日时分,坐在高层楼房的阳台里,喝着新鲜开好的椰子,一边欣赏着美景,一边感受着微风拂过。”这是他所认为最幸福的时刻。
刘润南是一个从细枝末节建立和感受自己生活的人。这种从细节切入的习惯,同样也是他作为演员理解角色的方法。在接到新角色时,除了通读剧本外,刘润南会去寻找自己与角色之间的相似之处,经由真实的体验细节与角色建立联系。
除了真实的体验外,寻找相似性,将自己完全地代入角色,也需要想象力的支撑。让想象于细节处萌芽,是刘润南在学生时代便学习到的表演经验。老师口中的“表演”,就是让演员在一个规定的情境里真实地生活。
为了达到这种真实,表演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天性。如何让自己融入环境?怎么去诠释角色?演员要自己探索,将剧本之外的人物故事描述完整。这其中要求大量的细节填充,从家庭背景到人物在特定成长时期养成的习惯动作……只有构建得越详细,表演的时候才越有底气。
从表演系学生过渡到演员的过程,这样从细节着手的经验也同样适用。在校时,刘润南的表达多是发生在剧场的舞台上。舞台与观众之间所存在的距离,需要表演者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外放的情绪进行填补。但在真正成为演员后,这些技巧便不再适用,可以借鉴的是,两种表演方式间微妙的变化,以及其中由细节堆叠起来的真实情感。
表演不是刘润南的第一选择,原本想要学习播音的他,因为在表演系得到的好名次,阴差阳错地开始了表演生涯。随着表演课程的进行,他逐渐理解了在舞台上表达的快乐,他的情感也慢慢与舞台紧密地交织在一起。
他曾为去世的爷爷创作了一台戏,那些久远的故事,伴随着他的思念和回忆,在正式演出的一刻,与舞整融合。“后来我开始意识到舞台是我的一个情感寄托,所以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且尊重这个行业。”
至于他心目中自己满意的表演模式,“活在当下,”刘润南说,“在规定的情境中,做符合你这一个角色该做的事情,就够了。最好的状态就是你真正生活在这个构建起来的环境里,便不会出差错。”
在刘润南这里,表演是从细节开始,由想象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故事,便是最好的样子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